到底什么是成长,怎么才能成熟?

心理健康 80 0

到底什么是成长,怎么才能成熟?

估计所有的咨询师都在不断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总是做些不靠谱的事,大家都说我不成熟。”,“办公室政治太复杂了,我真的应付不来,能不能让我更成熟一些。”,“又失恋了,发现我在好多问题上不够成熟,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成长得快点。”,“我得先做个人成长,然后我要成为咨询师。”。这样的问题听太多了,其实这些问题在我自己身上好像都出现过,我也还记得年轻时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是成熟什么是成长?当时我的答案是当我能解决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我能适应更困难更复杂的环境时,当我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时,我就成长了成熟了。那时候的自己对这个答案还是挺满意的,仿佛是找到了方向知道了正确答案,感觉到了光明和得意。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新来看这个问题和当时自己的答案,又多了些感悟,记录下来,等再过十年回来再看,一定很有意思。

先说一个小问题,同样也是我经常听到的话“等我成熟了,我就可以做什么了,等我成长了,这些事就难不倒我了。”等等,我想说的是成长和成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并且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一个过程,什么都不做等是等不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过程,你经历了多少,你自然就能收获多少。况且也没有成长和成熟的标准,那怎么才知道自己是不是成熟呢?是不是成长了呢?简单来说,如果你发现生活中有太多你想搞定而又无法搞定的事时,或者当你感觉到焦头烂额时,也许就是你需要成长的时候了,如果你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遗憾,但你可以释怀,可以依然乐观前行的时候,就是你成熟的时候。

如果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没有我适应不了环境就好了,哇,太棒了,我就是上帝耶。啪,不用别人动手,自己都会一巴掌把自己打醒,醒来环顾周遭,强敌如林,危机四伏,我还是找个安全的地方呆着吧。这个安全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呆在舒适区里,困难很少,关系很简单,风险很小。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在里面能呆一辈子倒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有两个,一是舒适区能不能一直存在,二是舒适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目前看起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是说不管我们的主观意愿是什么,我们都要面临舒适区崩塌和走出舒适区的问题,前者相对应的现实问题可能就是由于亲人的离开而产生的关系断裂,比如亲人的去世,失恋,离婚等等,后者相对就的现实问题可能是妈妈要送宝宝去上幼儿园去上学,年轻人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辞职去创业等等。这些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要碰到的,这时候态度的不同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主动去选择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他们会更积极更从容更容易成功,而被动去接受这些问题的人会感觉更困难更愿意逃避更容易失败。回到我们关于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成熟的问题,能更主动地打破原来的舒适区拓展新的舒适区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答案。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强调人要主动弃旧图新,如果不想走出舒适区,总是被动地去接受各种变化,那就会成为苟日难,日日难,又日难了。

到底什么是成长,怎么才能成熟?

除了态度之外,影响成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认知。这里的认知不仅仅包括各种知识,而是对各种客观规律的认知,对客观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认知。最原始的认知是饿了要吃,冷了要穿,有了这个就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学龄前的孩子最通常的认知是要听家长的话,因为听话会被肯定被奖励,反之则会被批评被惩罚。上学后这个认知又通常会被调整为得学习成绩好,因为这时候大家都看重成绩,成绩好就会一好百好,听不听话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漫长的学习阶段,学习成绩好往往会被调整为考试成绩好,这样的认知和认知变化最通常的产物就是养成了一大批只会学习只会考试的年轻人,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就不可避免地会碰上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无法处理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不好不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很难去理解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马上把自己从学生未成年人的身份转换成一个职场人成年人的身份,就会对社会对工作对自我发展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不足。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在走出舒适区的时候,由于对舒适区外的环境和客观规律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困难。而那些职场老鸟或者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在同一大环境内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环境变化和规律变化有更深刻的认知,适应了当下的环境,所以才有更多的思路和办法去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

在关系中认知的影响也很大,人与人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恋人或夫妻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我的竞争与合作跟你的竞争与合作是同样的吗?面对分歧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你爱我我就要爱你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直接导致关系的亲疏好坏。

对事物认知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决定人对事物的幻想程度的高低,认知水平不够的时候幻想就会更多,就会给人带来的困难更多更难。

同时对规则认知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人对规则的接纳程度,而对规则的接纳程度越高,一个人就会在社会中更容易生存。

成长和成熟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更容易做取舍做选择,我们说很多取舍和选择都是可以通过提高认知水平来解决的,我同意。但有时候认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考清华还是北大,比如学文还是学理,比如我要娶哪个女孩嫁哪个男人等等,那这时候我们靠什么来选择呢?简化一下就是说熊掌和鱼我只能得其一的时候,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有人说其实很简单,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是的,这就是标准答案。但生活中还有一类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他们的通常说法就是“我也不知道我更喜欢哪一个,我来听听你们的意见,我想哪个喜欢的人多我就选哪个吧,可是我发现分别喜欢他们的人都差不多,我还是不知道怎么选,如果我能确定我更喜欢哪一个就好了。”,这样看起来好像又成了一个认知问题,你如果对你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有更细致的了解就能帮助你更快的做决定,我们说这样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思路,那就是不管选哪个我都赚到,开心死了,管它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难于选择的重要原因就是怕错怕错过怕后悔,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放大了一个所谓的错误,或者说不允许自己犯错,没法去承担犯错的后果。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人来质疑我们的选择,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质疑,经常用对错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自然就会导致选择困难症,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是没有对错的,更不能用对错的标准去衡量,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果我们用对错去替换祸福,错兮对所倚,对兮错所伏,是不是一样呢,所以多放下一些我们的对错观好坏观,是帮助我们更容易做选择的重要前提,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而不是各式各样的选择题。更何况很多时候,就算是做了所谓错误的选择,往往也比不做选择要更有趣更精彩。

关于成长和成熟,还有一个标志就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我感觉就是对这种能力的终极描述,那就是“当经历过太多的生活苦难之后,我们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如何去面对各种困难而不是逃避,如何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而不是从此一蹶不振,都是在考验我们对抗挫折的能力,有的挫折,我们可以通过智商或能力来战胜,但还有很多我们根本无能为力的事,比如悲欢离合,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怎么才能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呢,让我想起了那句电影台词“吐啊吐啊,习惯了就好了。”,确实挺无奈的,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又感觉好像是那么回事,经历多了当初那种痛苦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淡了,碰到新的困难时,也就不会很容易被打倒了。

到底什么是成长,怎么才能成熟?

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生活依然抱有希望呢,也许就是因为你在经历苦难时看到的一个画面,让你感觉到这个世界对你的需要而你能满足他,听到的一句话,让你感觉到你对这个世界的需要而他能满足你,感受到的一道目光,让你感觉你与这个世界同在并且还有未来。

标签: 成长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