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舒适区,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 284 0

一个人坐在沙发里看电视,斜对过墙边的一个瓶子倒了,心想待会儿再说吧,就又投入了电视之中;过一会儿又注意到这个倒掉的瓶子。心想:这谁弄倒了也不知道扶起来?又被电视的情节吸引了过去;中间广告的时候,倒地的瓶子实在是让他无法忍受,于是被迫从沙发里起来:唉,这谁弄的,也不注意,还是扶起来吧,真不想动!

欢迎添加微信:skxl8828,为你解答各类亲子关系方面的疑问。

为什么这个人会有这样的心里斗争呢?为什么不能第一次看到倒地的瓶子就立马去扶起来呢?

这就是一个心理舒适区。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舒适区,一个好听的词就是愉悦,在愉悦的状态下,感觉良好的状态下,我们就很少想着去改变现状。在教育中也存在着这么一个心理舒适区,因为这种心里舒适区的存在,就形成了一种家长学习改变的被动性。

走出心理舒适区,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也亦然。

那为什么不能是孩子改变呢?

相比较于成年人来说,孩子处于一个好动、求知欲很强、对很多事物都很新奇的成长性时期,孩子的性格以及各方面还没有被固化。所以说孩子改变起来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有改变的需要。

成年人则处于一个相对固化的时期。但是成年人总觉地自己一定要教育好孩子,所以不对的地方,要求孩子一定要改正。

是家长要求孩子一定学习、改正。

关键是你希望孩子往哪些方面改,是更优秀,离你的希望和期望更近?还是和你越来越像,不在乎继承你不满意的地方?

欢迎添加微信:skxl8828,为你解答各类亲子关系方面的疑问。

如果你已经对自己非常满意,对孩子的成长认为不必去管,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就是看到点孩子的一些问题,也认为他自己会慢慢变好的,这种可能性是有,但并不大。因为一些是非对错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礼仪是需要正向引导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从心态上来说就不能放任就不能过分的顺其自然、懒得自我反思、自我思考、自我检查;就需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家长自己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孩子的改变。这是智慧的成年人。

说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一个妈妈总是抱怨孩子不喜欢读书。有一次我问她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她说不知道,自己一坐下来想看看书,就总觉得有事儿还没干,心静不了。但是她总要求孩子去读书,一遍一遍的催促孩子,似乎这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我建议她去试着陪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先试着做出个样子,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她告诉我,自己也这样试了几次,真的太难了,自己真的做不到,有时候想想自己坐在那里读书还不如去看会儿电视!

也许这是一个视觉型的妈妈,我建议她可以翻看一些图画书,她说图画书是小娃娃看的,太简单了。我无法一时纠正她的认识,也就简单说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对于这样的家长,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改变的,一个未定型的孩子我们还很不容易改变,更别说一个已经固化的没有强烈主动学习意愿改变意识的成年人了。

所以改变真的很难,因为人都依赖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不想做出改变,包括孩子。

要想改变孩子,就必须先建立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必须家长主动地去做出自我的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带动孩子的改变。就如自己家倒地的瓶子,只有自己站起来走过去拿起来放到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地方。

欢迎添加微信:skxl8828,为你解答各类亲子关系方面的疑问。

标签: 亲子关系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