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心理健康 80 0

根据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发布的数据显示,高达约40%至50%的抑郁症患者为难治性抑郁症,他们服用了两种或以上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效果仍不佳。

难治性抑郁症为何难治?

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与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有何不同?

在之前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的文章中,我们指出,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应该是抑郁症同时合并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其它疾病。

比如,大约59%的抑郁症患者合并有一种或两种人格障碍,而且合并两种人格障碍的更多。这是一个令大众惊讶的数据。

今天这篇文章继续深入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的本质。

01

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合并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两类症状的互相影响也是导致难治性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叫做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这里指的主要是以下这5种:

强迫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改变、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状。

我们认为,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这5个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一般会按照以上顺序,由轻到重,逐渐演变。

其中,强迫型人格特征还算不上是病,只是代表了个体有某种性格特质。但强迫型人格改变、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已经属于精神心理障碍范畴了。以下为了阅读方便,我们暂且把这4种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障碍称为“强迫病症”。

临床研究表明:

约31.7%的抑郁症患者合并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抑郁症伴发强迫症的发生率约为15%至43%;

反过来,强迫症的患者中,约有1/3合并患有抑郁症。

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根据我们对广义上“人格改变”的理解(患者有人格异常,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的标准,仍有一定的反省能力,较易纠正),患有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肯定也经历过强迫型人格改变的阶段。

所以,有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以上强迫病症是引起抑郁症多次复发、难以康复的重要危险因素。

可惜,主流精神科缺乏对强迫病症深入的了解和高效的诊疗手段。比如,强迫症被称为精神科的“牛皮癣”,整体上的药物治疗效果还不如专业的心理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则更甚,精神科临床和心理从业人员对“人格障碍”普遍有强烈的无力感,认为患者难以康复。

所以,对于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这个课题,无论是临床上还是科研上,国内目前都非常缺乏研究和临床积累,查阅资料时发现相关的医学文献非常少。

因此,以下以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对于这个话题展开分析,解释这一类“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发展过程,试图理解其“难治”的原因。

以及,最重要的是,父母发现孩子属于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02

我们在“双相障碍”的系列文章中,曾详细对双相障碍合并强迫症这个话题进行分析。其实,抑郁症合并强迫症的心理发生机制也是类似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以下根据抑郁症和强迫症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而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患者先被诊断为抑郁症,再出现明显的强迫症。

这一类患者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而且临床中发现,影响他们性格的、最早的重大创伤多数出现在幼儿园、小学。比如遭受来自原生家庭的粗暴教育、父母的严厉要求,又或者遭受过幼儿园、小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的欺凌等。

因此,这一类患者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内向、胆怯、习惯了忍让。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令人不满,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这种性格是天生的,其实,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发现,这类性格的背后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他们遭遇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越来越多,他们会逐渐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也就是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和谨慎。其中,也会出现过分地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强迫型人格的显著特点,但仍较轻微。

这一类孩子还有个特点,他们往往非常渴望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表扬。偶尔他们得到外界的表扬时,内心会非常高兴。为了再次得到表扬,他们会拼命努力,慢慢开始自我施压,并追求完美。而换取外界认可的途径往往就是刻苦学习,追求好成绩。

这时,他们的强迫型人格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有的已经达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的程度。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中表现得过分谨小慎微、对自己严格要求,有时会给人一种拘泥的、缺乏变通的感觉。有时因为害怕出错,他们会在一些别人看来并不困难的决定上反复纠结。

那后续他们是如何情绪崩溃,罹患抑郁症的呢?

这一类青少年的内心是压抑的,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时间久了以后,学习状态往往会下降,成绩下滑。但他们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又无力改变,于是精神崩溃。

又或者,有另外的创伤事件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陷入抑郁发作。

总之,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父母才意识到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到医院就诊,一般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其实除了抑郁症,这类孩子当时已经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甚至强迫型人格改变了,但并没有在某个特定、具体的事件或行为上有强迫症状,所以不符合强迫症的诊断。而大多精神科医生也不具备识别人格特征和人格改变的意识和能力。

换言之,很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人员忽视了一个规律:

在患者可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时,虽然他们没有具体的强迫症症状,但很可能已经有强迫型人格特征或人格改变了,这个因素往往会成为康复的巨大障碍。希望我们主流的临床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

这一类患者如果继续发展,抑郁症症状得不到缓解,他们的强迫型人格改变也会越来越严重。后续在一些创伤事件、错误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下,他们很可能会出现具体的强迫症状,比如反复纠结明知道意义大不的问题,反复数数、洗手、检查门锁等等,然后被诊断为强迫症。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强迫症的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状的加重而加重、减轻而减轻,但不会完全消失。如果病情一再加重,或久久难以缓解,其可能进一步发展至强迫型人格障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复这一类患者成长经历中的创伤就非常重要。只要创伤得到修复或部分修复,情绪平稳了,强迫症状会减轻,再加上科学的、积极的引导,其强迫型人格改变也就更容易纠正,打破恶性循环。

03

第二种情况,是患者先出现强迫症状,被诊断为强迫症,再出现抑郁症。

当然,如上面所说的,强迫症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患者一般已经经历了强迫型人格特征阶段,出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那这一类患者的强迫型人格特征是如何产生的呢?

临床实践发现,这一类患者从小虽然也遭受过一些心理创伤,但比较少。相反,他们往往接受过外界的不少赞扬,甚至不排除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他们往往从小活泼、开朗、聪明,在幼儿园、小学里表现好、成绩优,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优秀干部,总是获得老师、家长们的一致赞扬,获得同伴羡慕。

所以,这一类孩子与上面那一类孩子的表面性格几乎完全不同。虽然上面那一类孩子的成绩可能也很好,但往往只体现在学习或其它某一方面,而且给人感觉不自信、压抑,有点像个“书呆子”。但这一类孩子则从小是“明星人物”,除了学习,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很优秀。

所以,这一类孩子给人的感觉是自信而外向的、阳光的,似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现良好,习惯了并享受着自己是优秀的、受人瞩目的和被夸奖的状态。为了维持这种形象和地位,他们也会不断努力,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此时可能有轻微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类孩子内心是自信的,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一点点小自负,但也不严重,更加不是轻躁狂发作状态。但由于幼儿园、小学生活中没遇到大挫折,他们的“自信”实际上也比较脆弱。

升上初中、高中后,由于他们以往很优秀,通常就读的是高手如云的重点中学。这时跟周围的人一比,他们的优秀就不那么显眼了,学习压力骤增,而且很可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名次一下子就下去了,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

这一类孩子往往是接受不了这种现实的,他们仍然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受关注的。他们开始焦虑,自我施压,拼命想办法提高成绩,并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最好。

他们越是焦虑,其强迫型人格特征越是得到强化,不断追求完美,慢慢便发展出来具体的强迫症症状。如果去医院就诊,往往可被诊断为强迫症。

这一类孩子以往太优秀了,父母和孩子自己对未来的期待都是很高的;突然被诊断强迫症,孩子和家长都很难接受。但主流精神科对强迫症又缺乏高效治疗手段,症状难以快速缓解。

于是,强迫症状和学业上的双重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学习障碍更加严重,接着便容易精神崩溃,陷入抑郁发作,甚至完全拒绝上学。

在这个阶段,这一类孩子有个显著特征,如果学习压力明显减轻,比如请假、休学、转班、转学等,大部分孩子的抑郁情绪会大幅度减轻,很快就表现得如往常一般开朗、活泼,看上去像是抑郁彻底康复了,但往往仍有一定的学习障碍症状,强迫症的症状往往也会明显缓解,但强迫型人格改变其实仍然明显存在。

在临床中,我们会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和深度催眠下条件重建技术(CRRDH),先解决孩子与学习障碍相关的强迫型人格改变和相关创伤。包括修复他们关于学习过程中遭受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修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被过度夸张,自视过高),然后再建立高效学习状态。

而且,一定要纠正他们的不良心态,不要过于追求一时的优秀和外界的赞扬;而是要脚踏实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的、远大的学习目标,内心才能更坚定、淡定。

04

不过,能接受我们这种高效、深入而精准化的心理干预的患者和家庭非常少,那大部分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家长该如何应该对这种情况?

尤其是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加快孩子的康复?

第一,父母一定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可以阅读我们的文章、收看我们的视频,关于与抑郁症和强迫症,我们都写过系列的专业文章。

建议大家还可以关注其它精神心理平台的资讯,如“渡过”公众号,国内权威精神科专家的网络讲座和专访等。多了解不同专家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兼听则明,家长们对这个疾病要做到心里有数,免于恐惧,莫乱阵脚。

第二,父母做到第一点之后,要学会分辨孩子属于哪一类情况:

成长经历中是以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为主,性格内向、谨慎,先出现抑郁症症状,再出现强迫症;

还是以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主,无法接受落后于他人,先出现强迫症,再出现抑郁症症状?

第三,对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如果孩子属于第一种情况,上面说了,修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非常重要,这是根源。

而且,这些创伤中的大部分往往来自于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例如粗暴、严厉、总是指责、否定、甚至打骂等等。

所以,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反省自己对孩子造成过的创伤,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最好能就以往的错误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通过父母持续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缓和后,孩子的偏执型人格改变、强迫型人格改变、抑郁症症状都会得到缓和。

而且,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自卑的,父母一定要学会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具体的认可,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属于第二种情况,一开始众星捧月,将外界的夸奖和关注想得理所当然,但一下子在现实中变得平凡时,他们无法接受。

这时,父母也有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在孩子情绪较平稳时,要引导孩子理性、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端正心态,并寻找在学习方法上是否有不足之处。

还有,因为这一类孩子以往非常优秀,很多父母本来对孩子寄予厚望,要求严厉。但孩子得病后,父母非常恐惧、焦虑,又一下子走上另一个极端,只求孩子心身健康地活着就行了,不敢再提任何要求和希望。

其实这不是理性的做法。这一类孩子本来就是有傲气的,不愿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表现得对孩子毫无要求,说一些“爸爸、妈妈只要你好好活着,开心就行了”“大学考不考得上都不重要”这样的话,这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伤害。

在他们看来,可能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毫无期待了,认为自己以后再也不可能优秀起来了。这是个很大的心理冲击,会加重他们的绝望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而是引导孩子,一时的落后只代表当下,如果我们加强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方法,以后仍然可以变得优秀,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事实。成功的定义并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拥有更高格局、更开阔的人生。

打个比方,这一类孩子本来被高高捧起、好比活在云端,但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时,感觉突然坠入地狱,绝望而痛苦。而父母的这番引导,目的是让孩子回到“人间”,恢复理性、客观,孩子的强迫型人格改变才能得以纠正。

第四,父母一定要识别自身是否也有强迫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改变,甚至是强迫人格障碍。

临床中发现,很多有强迫病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或父母中的其中一方也有强迫型人格特征。

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能力、事业上小有成绩的父亲或母亲,他们对待自己和子女往往都很严格,追求完美,过分执着于细节和规范,有的甚至令人感觉古板、缺乏温暖和情感,长期令家人感到压力山大。这样的家长会令整个家庭气氛都很压抑。

如果父母发现自身也有一定这样的特征,一定要加强觉察能力,自我调整,避免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必要时,这些家长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第五,父母一定要对成功的定义、获得成功的方法有理性、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引导孩子具备“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于学习的目标是非常狭隘的:只有好好学习,成绩优秀,考到好的大学,才有好的工作,才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这样才是成功的人生,而我们一定要获得这种“成功”……

有的家长可能内心不一定这么想,但口头上经常用这样的理念来鼓励孩子、督促孩子学习,这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令孩子认同这种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特征,自我施压,而一旦在某个阶段遇到挫折,很容易就会灾难化思维,对未来失去希望。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和成功的定义。

而且,我们多次强调,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就的关键要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其次是情商,最后才是智商。而遭遇挫折、战胜困难,就是我们培养逆商的最好机遇!

有的读者有疑问,我们提出的“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是否与森田疗法中“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类似?

森田疗法曾经是治疗强迫症的经典心理疗法,但后来人们发现该疗法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现在已经日渐式微,应用越来越少。该疗法所说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主要意思是接受病症,带病生存,并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上面。

而我们所说的“积极努力,顺其自然”不是带病生存,而是指我们面对困难时,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但对于结果坦然地接受。即使当下的结果是不如意的,但也将其视为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

第六,有意识地将正性情绪和学习行为结合,逐步恢复学习状态。

不少家长的反省能力很强,觉悟也高,看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后,逐渐学会了科学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孩子的情绪症状、强迫症状也缓解了。

可是,很多家长反映:家庭环境变和谐了,孩子的情绪是平稳了,也对未来有所期待了,可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是上不去,一看书就头疼、烦躁、集中不了注意力。难道,他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吗?

这种情况很常见,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以修复,情绪症状缓解,心态也逐步端正了,但仍有学习障碍症状。临床中,我们会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快速处理。在家中,家长和孩子也可以根据这个技术的基本原理,自我调整学习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懂得将正性情绪和学习行为结合。当孩子感到情绪平稳,甚至有点愉悦、兴奋时,可抓紧时间学习,能学多少学多少,不要设立目标。一感到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时,马上停下,不要自我施压。然后,家长马上给孩子一个肯定,也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这样有利于促进良性循环。

在静下心来学习前,孩子也可以先闭目,想象一些能令自己感到平静、愉悦的情景,调动起正性情绪,带着这种情绪想象稍后学习的情景,然后再开始学习。

如果懂得利用这种方法,整体来说,孩子的学习能力会逐步提升,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也会逐渐拉长。

前两天我们分享的家长自述文章中,患者箬楠被诊断双相障碍后休学,在家中也根本无法学习,非常烦躁。但经过一次面诊后,她掌握了这个方法,她通过收拾房间、让环境变得干净来让自己心情愉悦,然后再开始学习,也愿意坚持运动调节情绪。现在,她已经可以专心学习、看书了,目前正在准备复学。

所以,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状态是可以逐步恢复的,家长和孩子不要急于一时。

第七,病情严重时,不要盲目抗拒精神科药物。

虽然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药物的起效不理想,但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在患者病情紧急时,利用药物缓和情绪是意义重大的。这样,父母的道歉、改变和引导,孩子也能更容易接受,更快打破恶性循环。

另外,有的精神科医生认为部分难治性抑郁症其实是双相障碍,又或者为了预防患者“转躁”,所以可能会调整用药方案,增加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

建议家长也不要盲目抗拒。虽然孩子未必是真正的“双相障碍”,但如果病情紧急,采取相应药物预防或控制情绪症状,避免孩子出现危险或极端行为,这是有必要的。

当然,家长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科医生和药物,我们多次强调,家长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为何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的患者会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合型的、复杂的症状难以单靠精神科药物去解决,带有强迫病症的抑郁症患者,尤其需要专业的、深入的心理干预。

在目前社会上极其缺乏专业的、深入的、高效化的心理干预资源时,为这一类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家庭氛围就更加重要!希望广大患者家长们能有所反思、反省!

#抑郁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晴计划#

标签: 抑郁症真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