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双相抑郁联用抗抑郁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转载)

心理健康 88 0

  本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显示,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用新型抗抑郁药,可改善双相急性抑郁症状,但总体而言幅度很小。

  此外,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不升高短期转躁风险,但可升高长期(52周)转躁风险。

  尽管躁狂和轻躁狂是双相障碍区别于抑郁的重要特征,但相比于前两者,双相抑郁的发作更频繁,对功能的损害更严重,且目前确凿有效的双相抑郁治疗手段相当有限。临床实践中,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用抗抑郁药的现象相当常见,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存疑。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Alexander McGirr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对MEDLINE, Embas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及ClinicalTrials.gov进行了检索,目标为2016年1月31日前收录的、探讨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用新型抗抑郁药治疗双相急性抑郁发作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主要转归为他评抑郁症状评分;次要转归为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治疗过程中的心境转相(躁狂/轻躁狂)及耐受性(使用脱落率表示)。研究者使用汇总随机效应模型、亚组分析及meta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本项研究于10月26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者共纳入了6项符合入组条件的研究,共1383名双相抑郁患者。这6项研究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柳叶刀子刊:双相抑郁联用抗抑郁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转载)

  分析结果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

  1、总体来看,联用抗抑郁药是否有效?

  是,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效果微弱。他评抑郁症状得分改善的SMD仅为0.165 [95% CI 0.051–0.278], p=0.004)。在排除STEP-BD研究(0.171, p=0.014)或排除奥氟合剂研究(0.134, p=0.041)后,效应值依然很小。

  2、总体来看,是否提高了临床应答率和缓解率?

  否。相比于联用安慰剂,临床应答率(OR 1.158 [0.840–1.597], p=0.371)及临床缓解率(1.220 [0.874–1.703], p=0.243)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然而,亚组分析提示抗精神病药研究与心境稳定剂研究有所不同,详见下。

  3、联用抗抑郁药是否升高转躁风险?

  急性期:否(0.926 [0.576–1.491], p=0.753);

  长期(52周延展期):是(1.774 [1.018–3.091], p=0.043, 伤害需治数=19)。

  4、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研究中,联用抗抑郁药的应答/缓解率是否有差别?

  是。就应答率和缓解率而言,抗精神病药研究中联用抗抑郁药的效果优于心境稳定剂研究。

  ▲ 临床应答率:与抗精神病药联用时,抗抑郁药疗效可提高应答率(OR1.881 [1.188–2.979], 51% vs.37%, p=0.007; 需治数=7 [4–25]),而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抗抑郁药未提高应答率(OR 0.963 [0.736–1.259], 47% vs.48%, p=0.783)。

  ▲ 临床缓解率:与抗精神病药联用时,抗抑郁药疗效可提高缓解率(OR 1.977 [1.237–3.159], 45% vs.31%, p=0.004; 需治数=7 [4–20]);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抗抑郁药未提高缓解率(OR 0.993 [0.745–1.324], 35% vs.35%, p=0.964;)。

  5、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研究中,脱落率是否有差异?

  是。抗精神病药研究的总体脱落率为49%,而心境稳定剂研究为28%(p=0.013),但主要影响因素为抗精神病药联合安慰剂组的脱落率过高(52%)。

  研究者认为,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用新型抗抑郁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抑郁发作,但幅度很小,也不能改善应答率和缓解率;此外,联用抗抑郁药所带来的长期转躁风险升高须加以重视,故仅应短期应用。已有证据显示,三环类、四环类及SNRIs与短期转躁风险升高相关,而SSRIs及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如安非他酮)则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标签: 抑郁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