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如何求救与自救?|| 渡过

心理健康 125 0

抑郁症患者如何求救与自救?|| 渡过

张有才/文

我是一名高职院校女教师,34岁,工作7年,刚刚结婚。

三年前我的人生目标是:认真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可心的人生伴侣,生一个可爱的孩子,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运动(跑步打球滑冰滑雪)、一起弹吉他、一起学习,培养他快乐自信充满活力的性格。

现在我的人生目标是:活着,在父母去世以前不去自杀;能够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其他无所求。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抑郁症!

是的,它损毁了我的大脑的某些部分,导致我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减弱了部分极为重要的能力,比如活力、记忆力、思维联想力、交际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一定有很多人疑惑:怎么一个抑郁症还会让人生活不能自理呢?不就是心情不好么,跟记忆力自理能力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那是因为你知识储备量太少了。你一定不相信极重度抑郁症也会导致一个人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那么我以一个十五年内多次复发的抑郁症患者的身份,给大家做一些科普。

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

抑郁和抑郁症的差别,就像自闭和自闭症的差别,相隔十万八千里!

由于科学的发展,近些年我们普遍接受和了解了自闭症,听说谁家孩子患有自闭症,那么我们会感到同情,并且首先想到这是天生的,基因的问题,没有办法治好,长大了可能也找不到家生活无法自理。

但要说一个孩子比较自闭,意思是他的思维活动生活能力都和正常人无异,只是不喜欢说话不爱交际喜欢独来独往。所以说自闭和自闭症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也是如此。抑郁可以说是心情不好的升级版,而抑郁症则是大脑内一系列功能的改变(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三种神经递质失衡、浓度降低及功能活动降低,并伴有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脑区萎缩),因而引发大脑情绪调节功能失调以及主要社会功能下降。

说到这里相信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可以明白了:我想阐明两个意思:

其一,抑郁症这个名字误导了所有人包括患者本人,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个病不用治,不就是心情不好吗,聊聊天就能好,因此有多少人因治疗不及时而发展成为重度或自杀!

其二,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脆弱不坚强想得太多太敏感导致了抑郁症,而是因为患了抑郁症这种病才导致一个人极度敏感脆弱不堪一击,失去抗压能力,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导致他崩溃自杀。

所以我认为,抑郁症和其他疾病没有差别,都是身体的某个器官受损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维持身体的内部循环。而抑郁症是大脑内部受损导致患者不能维持正常的情绪自我调节功能而带来的一系列痛苦体验。

比如脑血栓是大脑里面血液不能正常流通导致患者手脚不灵便,说话结巴;脊柱受损会导致高位截瘫;出车祸脑部受伤也会导致说话困难,这些疾病和抑郁症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心灵上的痛苦比身体的痛苦要严重一些;而心灵的痛苦没有止痛药,也没人理解没人关心大家还认为你脆弱矫情是在装病,患者只能硬着头皮挺着,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根据我的切身体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好的药就是周围人的真正理解和有效帮助。

抑郁症患者究竟有多痛苦?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杀?认为他们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害怕活着?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大家都知道感冒虽然是小病,但是那种难受的滋味特别痛苦,浑身无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咳嗽还睡不着。这个时候你只想着:药什么时候才能起效减少痛苦?其他什么逛街旅行统统没意义,更别提工作学习了。

好在我们心理都清楚:感个冒顶多一个星期就好了,忍忍就过去了。现在假设感冒的这个状态持续一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你认为有几个人还会觉得不痛苦不煎熬活着很好很幸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什么都不想做,那么到了中度抑郁症就变成了做任何事都没意义;到了重度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同时视觉、感觉、认知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说是世界末日也不过分。

抑郁症需要系统治疗

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向他最信任的人求救过,但是都被“你就是想太多了”“就是不知足”“就是经历得太少了”“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要是都像你这样都自杀了”“我见过得抑郁症的,你肯定不是”……这些话耽误了治疗时机!

假如我们得了感冒或者得了癌症,估计周围的人一定会说赶紧去医院、一定要找一个好大夫、早发现早治疗等,不会有人说,你就是想太多了,出去玩玩就好了等等。

可是得了抑郁症,很多人会劝你不要想太多;而且有很多人不建议你去医院,说什么吃药有副作用有依赖性之类。我的经历让我发现,周围很多人对于抑郁症都处在无知且高度自负的状态。

我的五次抑郁症发病经历告诉我,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必须西药治疗,其他办法都是辅助作用。有人说他没吃药也好了,我想说我以前四次都没治疗自己好的,但是还不是又复发了,而且更严重了!复发的原因就是治疗不彻底。

专家会建议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如果感觉活着痛苦没意义那就多半是抑郁了,如果能找到心理老师聊聊天最好,他能帮你分析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找不到心理老师就去当地精神病医院,很多精神病医院都有心理咨询;如果觉得看完了没有任何作用,那就建议你去大城市的医院看更专业的医生。重度的最好住院治疗。

我的建议

对于治疗中的患者,我想提一些建议:

第一不要急于求成,跟减肥一样,越着急越有反作用。设定一年两年三年的目标,而且药一定不要停。

第二,不要闲着什么都不干,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慢慢积累成就感。

第三,很关键的一点,买一些精神医学的书籍来看,了解自己了解疾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书是预防复发的最好办法。

第四,接受自己的改变,接受疾病,这是唯一能让我们平静下来的办法。降低人生目标,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我个人在三年前第五次复发,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后来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发病时比较严重,话说不出来,什么事都不能做,发呆不吃不喝不睡;接着情绪无法自控,想骂人想打人;人格解体,感觉与世界隔离了,时间和空间体验都是混乱的。

生病以前我是一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人,工作能力强,记忆力好,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生病后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工作效率不及从前的十分之一。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自己如此年轻就变成一个大脑残疾的人,我也是熬了三年之久才勉强接纳自己。

关于一直存在的自杀想法,我会不断地把自杀的期限延长,两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到现在我可以接受记忆力差、思维缓慢、做事效率低的现状。接受后我发现我不再痛苦了。我选择不生孩子,用我一生的时间去对自己好一些,打球、弹琴、运动、帮助一些抑郁症患者,好好教育我的学生们——这样我就有了活着的意义了!

其他人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

1. 尊重疾病,给与陪伴。

不管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疾病确实在那里。不要随便给出你的建议,因为你很不专业!像对待癌症患者一样,陪他看医生,陪他散散步打打球,聆听他对病情的倾诉。

记住,不专业的劝说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想一想,凡是得抑郁症的人一定不爱抱怨,过于坚强,总是把压力藏在心里才会积压成疾,所以你那些所谓的开导和劝解,都会令患者认为自己不够坚强不够好。可是他们真的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再去坚强了,请不要再去敲击他伤痕累累的心灵。

2. 尊重患者的痛苦,给予理解和共情。

多数人不懂得劝慰别人,每当别人倾诉的时候,往往得到的回应是“你这算什么啊,我以前怎样怎样……经历了多么大的痛苦……”说着说着自己哭起来,然后就变成了患者来安慰他。

人们总是爱拿自己的经历与患者对比,想让患者认为自己并不如他痛苦。可是这能治病吗?你不知道你的那点经历对患者来说可能一文不值,人家经历的苦楚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正确的做法是:当患者对你倾诉他的痛苦时,要么不做回应,要么说:哦,原来你经历了这么多痛苦,我真是心疼你;你真的很坚强,如果换作是我,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我支持你去看医生,医生会有办法的;如果你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我随时都陪在你身边。

如果患者听到的是这些,他会感觉到一丝安慰。

3. 帮助他减轻一切压力,包括工作学习压力、家庭压力。

95%的抑郁症患者看起来都和常人无异,能说能笑能走能跳,所以别人会觉得:他根本没有病,怎么就不能承担正常人的工作?

其实我想说,如果我不说得了肺结核你一定看不出来我生病;如果我不说得了癌症你也看不出来我生病;甚至我做了个手术把肾脏摘除,你也不能从外表看出来什么!

可是为什么其他疾病你都不会从表面去识别,而偏偏是抑郁症你就觉得可以从表面看出来呢?记得我出院后回到学校上班时,有一位同事看到我说:“你挺好的,看你还能笑呢肯定没问题了!”

我听了这话只能在心里苦笑:我不笑难道还哭不成?后来也总会有人说:看你的状态特别好。其实只有我心里知道,这都是在强颜欢笑。

所以,亲人、朋友、老师、领导,真的不要给患者增加一点点压力,因为这一点点压力(可能是订外卖这样的小事情),对正常人来说最多只是有些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却可能事关生与死。

他们自己很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一定不是在偷懒。请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治病疗伤。这个时间一定比你预计的要长很多很多,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后记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抑郁症,也不是所有人想得就能得的。得抑郁症也要满足很多条件:近一年内发生多种应激事件;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身体条件下降;习惯性自我反省、习惯性自我攻击的人格……等等。

当然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而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不一样,不可能一概而论。每一个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都不同,药物就是那些种,但是价值观不同决定方法各异。

抑郁症是医学难题,不是用几千字就能说清楚道明白的。个人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标签: 得抑郁症的人最怕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