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一个月后,我抑郁崩溃了

心理健康 111 0

  平时刷短视频APP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

  一个年轻的社畜顺利裸辞,重获自由那一刻,整个人开心到飞起,当即买了张机票浪到天涯海角,

  然而欢脱了半个月之后,兴奋渐渐转为无聊,翻开朋友圈看到朋友们对工作的吐槽竟觉得内心空落落的。

  一个月后,慌张感扑面而来,终于还是不得不打开求职软件投起了简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故事是资本家说服我们继续打工的“阴谋”,但其实,现实中这样的情节并不少见——

  许多人在离开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感觉到巨大的空虚和迷茫。

  01、有工打的幸福

  “我努力工作是为了未来可以不工作”,这大概是很多打工人的心愿。

  可当真的空了下来,说好的幸福却变成了不知所措。唉,这世间的人和事,总是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包括工作在内。

  年初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假期被迫延长。

  本可趁此在家中放松几天,很多人却随即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除了对未来诸多不确定的担忧,更多的是面对眼下大把空闲时间不知怎么过的茫然——

  不用早起挤地铁,熬夜做PPT了,心却不安了。

  你可能会说:害,还不是因为穷呗!

  对于大部分打工人来说,是的,穷确实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但却不是我们需要、甚至依赖工作的唯一原因。

  工作不仅能带来维持生活的收入,还能带来价值感、满足感潜在抑郁症。

  有人问一个关于“正常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得好”的问题,

  弗洛伊德给出的回答是——爱与工作。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发现,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都有一种“让事情发生”的基本冲动,称为“效能动机”(effectance motive)。

  即人内心想通过与环境互动,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发展能力的一种需求及冲动。

  满足人类效能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工作——

  医生看着一个个病人在自己的悉心治疗下慢慢康复;

  设计师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广告赫然出现在商场外楼体的LED屏上;

  理发师Tony不断看到有顾客在朋友圈晒自己给做的新发型……

  因为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一件事情、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种快乐是没有工作时难以获得的。

  而久未工作时内心的空虚感,就类似于久未进食的饥饿感,找不到满足效能动机的出口,整个人如饿瘪了肚子的人一般毫无生气与活力;

  而慌张感除了来自金钱焦虑外,也来自于因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导致的死亡焦虑——“天哪,我还是活着的吗?我接下来都要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吗?”。

  富有,确实可以助人解生存之忧,可是当富有到完全不必工作时,人未必会因拥有无穷无尽的可支配时间而更接近幸福。

  因为一切岁月静好,但唯独缺少一个让你“不得不”工作的理由。因此,用来实现效能动机的途径,也就被堵住了。

  而穷字当头时,迫于生存,打工人们必须克服惰性让自己投入到工作之中,虽然难免落下诸如驼背头秃、近视爆痘等工伤,却亦能不知不觉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创造与贡献价值,在忙碌中焦灼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充实。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工可打是福报”也算是个真理(996除外)。

  02、打工的你,为什么不幸福

  既然有工可打是幸福,可为什么身为打工人,我们却时常感到不幸福?

  你或许会答:工作时间长,通勤时间长,或者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诚然,当今社会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但回归到心理层面,我们在工作中的很多不快乐大多源自——效能动机的满足路径受阻。

  即没法从工作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也没法从工作中,达成自我的成长。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扮演一个在工厂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久而久之,在休息时间他也无法停止拧螺丝的动作,甚至看到任何圆而小的东西都会忍不住上前拧一拧,最终他因精神崩溃而被送入医院。

  这样的悲剧如今仍在继续。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聚焦的是一群在广东东莞的工厂里打工的农民工二代。

  他们的生活常态是;工作—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循环往复,没有意外,没有惊喜。

  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样死气沉沉的生活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其中一位女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她甚至想过自杀,还去网上查找过安乐死的药物。

  想想那些不止一次发生的工人跳楼事件,便知这并非个例。

  这类复杂度低、重复度高的单调工作把人当成了机械转动的齿轮,而抑制了人本身的活力、生机、创造性,让人越来越不像人,直至失去生之欲望。

  从本质上来说,白领们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各行各业纷纷内卷化的当下,重复、枯燥、日益微小的成就感和日益加剧的去个性化正在渐渐磨去工作之初的热情与希望,徒留疲惫与麻木。

  总之,让打工人不快乐的工作多有以下特征:

  1)被动;

  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主导权 ,只能服从上级的意志,没法展现自己的意志,因此也失去了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所产生的的效能低且几乎没变化;

  《象与骑象人》中,作者乔纳森·海特借用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评道出了问题之根本:

  工业革命破坏了工匠及其所生产商品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

  装配线上的工作把工人变成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

  这个机器根本不在意工人心中的效能需求。

  难以得到充分施展、对事情无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人的内在能量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被消磨殆尽。

  3)个人能力未获得进一步开发和增长。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今天的自己只是在照着昨天的自己工作,明天的自己也不会比今天的更好,个人能力增长空间被压缩,最终导致工作热情与生活热情的萎缩。

  03、如何走出“不快乐”的困境

  幸福是一种荡漾于人内心的感受,所以想要做一名幸福的打工人,首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姿的人。

  没错,也许在实际工作中,老板把你当螺丝钉,客户拿你当工具人,商家把你当作密密麻麻的大数据中微不足道的几点几,可唯独我们自己,不能这么觉得。

  凡事多多从自我感受出发,而非习惯性地忽视、压抑、忍耐,这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前提。

  当你开始尊重自我的感受之后,或许这下面的三个建议能够帮你更好地感知幸福:

  1、无论做什么,都始终关注自我的成长。

  一份好的工作,是能帮助你自我成长的。

  而大多数时候,帮助我们自我成长的工作,都建立在“感兴趣”之上:

  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自发地投入其中,且能在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比如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实现人生逆袭的关键点在于股票经纪人的岗位让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数字敏感的优点,不然一直做医疗设备推销员,只怕再乐观坚强、勤劳勇敢都难以脱贫致富。

  《象与骑象人》中提到,好的工作意味着深度联结,形象一些的说法是:

  能对着一口井持续地挖下去,

  而足够喜欢能让人乐此不疲,

  擅长则能让人抵达不擅长之人难以抵达的深度。

  一份工作,无论是金钱上的积累,还是体验上的拓宽,技能上的提升,但这些提升要基于是自己相对来说还可享受的部分。

  如果没有,那就考虑是否离开,离开不意味着放弃,而是重新做选择。

  2、允许自己做“无用之事”

  有句打工人心酸语录:不怕成为工具人,就怕成为没用的人。

  身在职场中,打工人总是时刻处于被评判的位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尚存一席之地,唯有让自己高效完成有用之事,相对于承受老板的坏脾气,更怕被温和地边缘化。

  这里的“有用”由KPI来定义,由上司或的满意度来定义,它可以是自信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却也会成为一种内化的无形绑架,束起你拓展个人边界的手脚。

  想到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讲过的一段话:

  为什么他们不认为“做无聊工作的人=无聊的人”呢?

  因为他们明白,工作没有无聊或精彩之分。

  他们本身就具备多种能力,处理简单任务的力量只是其中一部分。

  就算他们做着别人眼中“无聊”的工作,也能在其他场合完成重大任务,让他人惊叹“好厉害啊”。

  所以没有必要纠结“这种小事将决定我工作的价值”的问题。

  在工作中是否有用不应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我们或许需要成为一把锋利的刀,而我们又不只是一把锋利的刀;我们需要成为一个赚钱机器,可我们并非除了赚钱别无所长。

  跳出职场评价体系做点“无用”之事,可以有效发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充实自我定义,而不至于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图书馆管理员老布鲁克斯那样,获得自由时不知如何拥抱自由。

  以及,谁规定人生每一刻都要拉紧发条?谁说凡“不务正业”都是虚度光阴?时不时做点“无用”之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恰恰是把生活主动权握在手里的表现。

  3、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流水线上的工人之所以易陷入抑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外界隔绝,工友之间也难有交流机会,久而久之感觉自己不被看到,便憋出了内伤。

  当下,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包揽一个人所有的独处时间,可虚拟世界提供的快感与慰藉终无法替代真实世界实实在在的碰撞与交融。

  纪录片《监控资本主义》里面提到,为了交朋友、寻求关注和满足自恋,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

  但这会损伤人们对真实关系的理解,真实关系要求我们去付出和关爱,而不是点赞之交就能满足。

  因为唯有在关系中人才能获得最深刻的疗愈,内在能量也才能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

  当你感到有人和自己站在一起,烦恼和压力可在瞬间被稀释大半。

  最后

  马丁·路德·金曾建议:

  “你的工作应该有长度——这是你一生都赖以变得更好的东西。

  你的工作应该有广度——它应该触动很多其他人。

  你的工作还应该有高度——它应该让你为某种理想服务,并满足灵魂对正义的渴望。”

  听来是理想化的愿景,可只要走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一切便有了成真的可能。

  而且追逐幸福的过程比拥有幸福的时刻更加刻骨铭心,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总好过一成不变,好工作不是休止符,而是助力者。

  希望所有打工人都能走上向幸福无限靠近的路途,不论路的尽头是不再工作还是仍然在工作。加油!


标签: 抑郁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