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

心理健康 75 0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们都是一样的,想要取得成功,都在努力奋斗者,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取得成功,有的人因为心态不好,有的人因为三分钟热情,当心态和坚持都有了的时候,那我们就要学会学习了,这样我们才里成功更近,尤其是在运用到心理学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不如换种方法努力吧。

  1、现有的学习误区

  有的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我就是学不好。

  其实,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比如反复阅读,认真做笔记,数十遍的抄写背诵等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只是让人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记忆无法持久,只是浪费时间而已,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

  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掌握。

  其次,很多人并不能按自己的节奏来安排学习任务,比如你看到有人每天都熬到半夜,你觉得你也应该这样,不然就是不用功。其实这是错误的,有人最佳的学习时间在晚上,有人在早晨,有人可以连续学习三个小时,有人需要半个小时一休息。

  所以要怎么学习,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不能看别人,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情绪焦虑症。

  不然,盲目的学习,虽然让你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却是在消耗自己,让自己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相比之下,学习的更好方法是把自己当成老师。

  把自己当成学生,看到的都是细枝末叶的知识点,把自己当成老师,更容易形成知识框架。

  2、认清学习的本质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感到自信,但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你的盲目自信,而是因心智模型造成的。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为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是掌握了某项技能。

  也就是说,把知识变成本能的反应操作,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3、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注意这几个细节:

  (1)测试效应

  Karpicke & Roediger 2006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测试对于知识长期而有效掌握的重要价值,与人们直觉意义上的"学习观"相悖。

  测试除了是衡量学习成效的工具,它的作用甚至大于同等时间的"学习"。

  这也就是学校会有周测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原因。

  (2)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也称自我生成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所取得的记忆效果。

  也就是说,动脑筋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答案,但却无法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上面这两种方法,会打破我们误以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了的错觉,把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是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3)间隔效应

  "间隔效应"表明:分几段时间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而非一次学完所有东西,这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即休息也是学习。


标签: 焦虑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