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春期男孩的心理成长过程:他是如何消除焦虑的?

心理健康 57 0

记青春期男孩的心理成长过程:他是如何消除焦虑的?

记者手记:

谁都希望自己孩子身心健康,但并非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一帆风顺。这个发生在我市某县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现了一名青春期男孩的心理成长过程。

●案例背景描述 王浩(化名),男性,14岁,初二学生

母亲陪同,陈述害怕与人交往已有2年。见人往往不敢抬头。很少外出,在校也很少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女生,在家见到生人就要躲。学习成绩一般。同学觉得其非常特别,有时笑他。路遇老师会尽早避开。

低头步入咨询室,与治疗师讲话时,用手遮住眼睛。在治疗师反复要求把手拿开后,脸朝向另一边,不正面对着治疗师。言谈显被动,称不敢看女生,怕看到敏感部位。对同学谈女生之事反感,如男生常去观望女生,或谈“打飞机”“打野战”等。自觉心理年龄幼小。

既往:无躯体疾病史。

个人史:独生子,性格内向,家庭环境颇为严厉。忆起小学时一名30多岁男子骑自行车带他去看女人,后来感觉很不好。初一时起病,当时开始发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心理诊断

社交焦虑症

成因分析

来访者内向敏感的人格特点,家庭对性的回避,学校性教育的缺失,正遭遇青春期性的萌动、性冲动和渴求的潮涌,对性和自我的错误认知,故而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以社交焦虑和回避替代了对性的焦虑和回避,这是他的神经症式的适应方式。像这样的认知错误有如下2个方面:

(1)性是不好的,下流的;

(2)他人能从自己眼中看出龌龊的想法。这些往往是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因。在青少年中,他们经常把思想等同于行为,觉得“龌龊”的想法就等于做了“龌龊”的事情,难以接受。

治疗过程

(一)第一次治疗

治疗师:为何把眼睛遮住?

来访者:不好意思。

治疗师:为什么不好意思呢?

来访者:不知道。

治疗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访者:两年了。

治疗师:为什么以前不这样呢?

来访者:(沉默不语)······

治疗师:你总要上学去的。那你在学校怎样与人交往、讲话的呢?

来访者:就这样低头或侧脸。

治疗者:你能看到他们吗?

来访者:余光能看到的。

治疗师:你想看女生吗?

来访者:······

治疗师:觉得看女生有什么不好吗?

来访者:当然不好了,不纯洁。

治疗师:那为什么对男生也这样呢?

来访者:他们老是谈女生,不想和他们一样。

治疗师:他们谈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

来访者:觉得他们下流,想离他们远一点。

治疗师:你为什么不走开呢?

来访者:晚上在寝室,没办法。

治疗师:那你怎么办?

来访者:别过脸去,不听,也不去看他们。

治疗师:但事实上你还是听到了,这对你白天的行为会有影响吗?

来访者:我尽量不与他们交往,也害怕与他们讲话,觉得不自然。

治疗师:那见到女生呢?

来访者:更紧张,很不好意思。

治疗师:你的发病时间好像和你的发育有关,你能把这些联系起来吗?

来访者:······

(来访者比较被动沉默,治疗师要做更多的阐述解释了。)

治疗师:你是不是认为性是不好的,是下流的,见不得人的。(来访者听到“性”字即紧张局促)但你有时可能也会想到性,是吗?

来访者:······是的。

治疗师:总结一下,你的认知错误或者说偏差是:

(1)认为性是不好的,是肮脏下流的,想到它就不纯洁,就肮脏。

(2)心里的想法可以从眼睛等表情被别人看出来。而在你这样的青春期,想到异性和想到性是不可避免的,特别你越回避越压抑,就越会想到。所以因为你的内在冲动和认知错误,导致了你交往的情绪是紧张害怕的,进而影响到你的交往行为,是低头侧脸或用手遮挡,很不自然,有些掩耳盗铃的味道吧?(点出其认知错误)

来访者:(似有所悟)那我可以好起来吗?

治疗师:当然可以。首先你必须认识到你的认知错误,有意识地去察觉然后纠正它。你平时就要做这样的尝试。

来访者:怎么做呢?

治疗师:当你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时,就回过头来想自己是不是有错误的想法才导致不适合的情绪和行为。所以事先要知道正确的看法是什么。那就是性是正常而美好的,想到性也是正常的。别人并不会从你眼中读出你心里的想法。当出现错误的认知时,要能纠正自己。认知调整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而且,你也必须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你也知道现在的方式不好、不合适,所以尽量像正常人那样去交往,无论自己心里怎么想。这样,你的进步就会快了。

来访者:好的。

治疗师:听妈妈讲你与家人的交往还可以,只是亲戚朋友来了不自然,要躲。

来访者:是的。

治疗师:所以你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先是比较亲近的人,如熟悉的亲戚、要好的朋友。首先和他们的交往逐渐正常化,这对你比较容易做到些,好不好?

来访者:好的。

治疗师:然后逐渐过渡到同学。同学也有熟悉的,可以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你对自己建立交往的信心。(行为指导:交往环境的梯级化。)

来访者:我可以试试。

治疗师:另外一种办法是,你可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去,尝试接触完全陌生的人,比如说农贸市场、超市等,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的恐惧感也会轻点。给你定些任务,回去后自己去购物,尝试面对售货员、收银员,与他们对话,好吗?下次来告诉我你的感受。另外一定要记住去察觉认知错误和自我纠正。

来访者:好的。

(二)第二次治疗

仍由妈妈陪同,称其有所进步,用手遮脸的情况没有了,交往表情自然一些,与同学交往比以前有所增加但仍比较被动。治疗师交代的任务如与亲戚朋友交往等,大多没做,就去了一趟超市买东西。

通过交谈,此次来访者暴露出一个新的问题“不愿长大”,本质上与其之前的认知错误有内在的关系,所以治疗师重点还是就其认知错误进行剖析,鼓励其继续认知觉察和自我纠正,让其在想象的交往中尝试进行,并且鼓励他对交往要持良性预期——“你好我也好”,关于行为治疗方面,继续系统脱敏,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梯度过渡,并督促自己行动。

(三)第三次治疗

仍由母亲陪同,称其仍然怕人,也坚持用治疗师的方法督促他。来访者不像以前那样拒绝、发脾气了,并称很快就正式上课了,恐怕很难再安排治疗时间了。

治疗师发现,来访者是在内心深处与“不好”进行斗争,错误的认知导致不适当的行为,从而恶性循环。来访者表示接受治疗师的分析,但表示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治疗师强调他要注意觉察认知的偏曲,并可以从行为的正常化做起,人终会长大,要接受,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

(四)第四次治疗

这次治疗师采用了经络催眠治疗的方法。将来访者导入催眠状态后:首先进行情绪处理,然后进行认识矫正,接着进行人格重塑,最后进行情境呈现。

经过四次治疗,王浩的问题基本解决。解除咨访关系后,教给他自我调节的方法,在随后的回访中,来访者感觉良好,进步很快,目前已基本康复。

标签: 成长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