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焦虑情绪支配,一定要看一看《悉达多》

心理健康 39 0

本身“焦虑”这个词就是很具有国际化和普遍性的,不管是这几年所说的中年危机,还是丧系青年,他们的背后都是一个情绪词——焦虑。

我们总是发现它会藏在各个年龄段,当生活不对你笑了,它就跑了出来,霍霍你一段时间。

此时此刻,你的眉头是皱起来的吗?

学习、生活、工作,总是有人处理得井井有条,也总是会有人把它们搞得一团糟。

再加上今年的疫情,我们看着数量的增减,面对一段时间的工作停滞、返校无望,不仅是对生命本身的担忧,还有长期困在一个环境中不知不觉就冒出来的消极情绪。

就像《悉达多》中一直困在既定信仰中的青年,生活就是会不知不觉在一阵阵教义诵读中升起一股让你安定不下来的情绪焦虑症表现及治疗。

如果你需要摆脱一些消极情绪,可以尝试打开这本《悉达多》。

阅读本身就可以帮助你消解一部分来自生活的不安,更何况这是一本西方人对禅深刻解读的书。是不是顿时就有种清心寡欲的凉意?

悉达多,即释迦牟尼,更熟悉点就是《西游记》中的佛祖。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 就是"目的达到的人。"

当然,这不是一本人物传记。

不一样的是,在百科里,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但是在《悉达多》里,好像佛教、关于佛法的认知一直都在,悉达多只是在佛法与世俗间去找寻一种圆融。

简单来说,他从一直以来的信仰里发现了一些让自己不安的东西,就是能感到一丝的否定,但是又否定不了,其实就是带着怀疑主义的思想,必须用实践去证实。

很多人可能都会被书名迷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记。当然,书中人物的出身和一些人生轨迹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关于释迦牟尼的记载重合。

但是,书中的悉达多不是释迦牟尼,不完全是,或者说是释迦牟尼身上分出了一个作者赫尔曼·黑塞本人的思维。

《悉达多》讲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一出生就在精神与物质都很丰富的家庭中,感受父辈们传达的教义。但是逐渐长大的青年整日在教义的熏陶下感受的是不安,在拜别父亲后,悉达多与好友乔文达踏上了修行之旅。

可能一开始悉达多想要找寻的是一种能让自己心灵感受到安宁的东西,他不确定是什么。

悉达多在找寻的途中,否决了苦行能磨炼他的灵魂;在乔达摩的教义中,找到了完美中的一条缝;在世俗中体验了欢爱、财富后带来的绝望感。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了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似大彻大悟。

直到与船夫的相处中,体会了别人的悟道,并且度过了儿子带给他的在世俗中的最后一道劫,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总结的话就是,他去教义外的世界走一遭,体会了人间百态,在对本身信仰有怀疑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更坚不可摧的信仰。

具体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么坚不可摧,可能还是得带着情绪的各位自己去找,因为你找到的东西肯定和悉达多不一样。

就像作者黑塞作品之外找的也不是所谓的永恒。

因为出身在一个传教士家庭,所以黑塞从小就对宗教耳濡目染,不仅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有东方的佛教、道教等。

这位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在悉达多不断地找寻中,表达自己对宗教哲学的接受与质疑,以及对人生、宗教、自我的思考。

“总会有这样的时刻:他会在阳光下,在月华里,在阴影中。或在雨中再度发现自己,再度成为自我和悉达多,再度感受生命循环的繁重折磨。”

可能我们大部分生下来就有间歇性低落的“症状”。

总是一段时间后陷入一次失落、焦虑之中。正常的说法是我们处在情绪的周期性活动中,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但黑塞通过《悉达多》告诉了我们,或许你正在发现自己,正在成为自我,或许只有在这段时间内,你才能脱离世界这个大茧,与自我对话。

你所能感受到的低落,只是它被困得太久了,正在向你发脾气;又或许是你在向自我倾诉有关这个世界的“繁重折磨”。

这不仅仅是情绪,这是对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