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防骗重在“心理保健”

心理健康 82 0

【把脉】

作者:侯建明(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保健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百姓对健康的诉求与日俱增。近年来,一些商家针对百姓的保健诉求,虚假宣传和欺诈等事件频发。尽管我国在逐渐完善保健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加强监管,然而保健市场乱象依然没有杜绝。

老年人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主力军”,这折射出老年群体强烈的健康诉求。保健食品标榜的所谓奇效,恰恰迎合了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另外,许多老年人对疾病认知不足、健康素养较低,而现有的诊疗模式又难以满足他们从预防到治疗、护理、康复的长期健康管理。

如何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杜绝保健市场乱象?

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保健心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保健机构常常提供虚假的“增值”服务,并对老年人采取温情攻势,诱骗购买其产品。走出保健误区的根本是重视老年人群的“保健心理”和“精神赡养”,多陪伴关心老人,并帮助其从医疗机构等正轨途径获得科学正确的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公众的健康需求与保健信息供给不匹配,政府应加大科普力度,特别是重视老年人群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保健食品。

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医疗机构保健服务的缺失,使许多慢病患者被保健食品“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虚假宣传所蛊惑和误导。因此,应该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建设,特别是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本身的健康素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政策。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的健康宣教服务,提升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补齐养生保健的知识短板,铲除养生乱象生长的土壤。

保健食品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需要明确,客观评价其功效和价值。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充斥保健市场,使得真正具有食疗作用的保健食品也被“一棍子打死”。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问答》里明确指出: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可以弥补药品治疗上的不足,并在预防疾病、清除慢病病源上有其一席之地。因此,全社会应该客观评价保健食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同时,让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保健市场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问题,我们应强化保健市场的监管。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联合多部门共同落实并加强对保健市场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取消违法经营者的准入资格,提升违法成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度,推动行业自律。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5日06版)

标签: 心理保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